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朱玥怡)隨著以制造業為代表的供應鏈重構,東南亞正在成為我國化工企業的出海目的地。3月3日,中國化工信息中心咨詢項目總監李華向貝殼財經記者介紹,東南亞地區化學工業增長強勁,未來高附加值、可持續性、新材料與新技術以及轉型數字化生產將是發展的主要方向。
“石化行業是中國與東盟資源互補、合作發展的重要領域,未來將在區域供應鏈、價值鏈深度融合和發展?!崩钊A表示,中國與東盟國家石化產業各具鮮明特點,兩大地區都具備人口眾多、市場規模大、后發潛力足、對石化行業高度重視和支持等共同點,東盟發展石化行業占有地利優勢,東盟與中國資源互補性強,而中國石化產業鏈創新和綠色發展能力相對較強。
她認為,基于政府支持、天然資源、基礎設施、人力資源、市場需求等多種因素,東盟各國對于中國企業“走出去”發展均有優劣勢存在,整體來說,印尼、越南、泰國等國的化工業市場具備較高的發展潛力,市場需求較大,有較多的機會可供中國企業投資發展。
雙方有望加大合作的領域包括石化、農化、橡膠、化工園區建設等。此外,兩國石化產業還可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利用互聯互通基礎設施,深化基礎設施建設合作,促進貨物和人員流動,合作建設產業特色突出的產業園區,促進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提升區域產業一體化發展水平。
在中美貿易摩擦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簽署的大背景下,東盟國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特別是新加坡、泰國等國與中國有大量的石化產品貿易往來,東南亞地區國家石化產業發展情況、出海機遇成為中國石化企業關注的重點。
根據信達證券的統計,截至2021年報,基礎化工行業384家上市公司中共有38家上市公司在23個海外的國家或地區規劃建設了50多個工廠。
“在供不應求的背景下,東南亞成品油市場將維持超景氣格局?!?月1日,布局文萊項目的恒逸石化(000703.SZ)在券商調研中表示。公司稱,在碳中和、碳達峰政策的大背景下,煉化企業對煉廠的擴產意愿不足,資本開支計劃趨于謹慎,未來煉廠產能增長有限。此外,在地緣政治的影響下,全球成品油市場供給大幅收縮,加劇了東南亞成品油的供應緊張局面,且從中長期來看難以得到緩解。
編輯 岳彩周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