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9時,第十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其中,在今年政府工作安排中,涉及房地產的提法有防范化解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等。
相較往年政府工作報告“涉房”提法,今年“涉房”提法在篇幅上少了些。值得關注的是,在今年工作安排上,并未強調此前的高頻詞“房住不炒”。在業內人士看來,不提并不意味著退出。同時,在防范化解房地產金融風險,激活住房消費需求方面,今年將有更多支持政策出臺。
今年工作未提“房住不炒”,并不意味著退出
對于過去五年的房地產工作,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總結,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建立實施房地產長效機制,擴大保障性住房供給,推進長租房市場建設,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房住不炒”是過去幾年房地產調控的主要思路。2018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房住不炒”,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未提及“房住不炒”,不過彼時的住建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仍堅持“房住不炒”。此后的2020年、2021年、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都曾提及這個關鍵詞。
不過,在今年政府工作安排上,并未提及“房住不炒”。對此,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表示,沒有強調“房住不炒”,并不是退出了。當前,市場預期和信心不足,投資性、投機性需求基本退出,且“房住不炒”寫入“十九大”“二十大”,是長期堅持的長效機制,不用天天掛在嘴邊。
此外,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李宇嘉稱:“資金不會‘放水’,貸款集中度、三線四檔還要堅持,控制住資金端,樓市就炒不起來?!?/div>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房地產行業仍是重點
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方面,房地產是重點關注行業。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有效防范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防止無序擴張,促進房地產業平穩發展。這延續了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據了解,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到,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要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扎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有效防范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
貝殼研究院首席市場分析師許小樂表示,春節后,房地產市場呈現修復回暖態勢,交易量增長、房價筑底,這是住房需求有支撐的表現。而新房市場修復弱于、晚于二手房市場修復,主要是消費者對于房企風險能否有效化解、新房項目能否按質按期交付仍持觀望態度。因此,風險的化解是房地產市場平穩修復的關鍵,是宏觀經濟發展的底線。
“展望2023年,房地產金融風險化解仍將是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重點關注,各項已出臺政策將進一步深化落地,房企金融風險有望加快出清?!?許小樂說,而保交樓仍是化解房企金融風險的重要一環,新房項目順利交付,消費者敢于買新房,房地產市場才能從根本上恢復平穩發展。
李宇嘉認為,這意味著,在紓困企業端,防止風險擴散到優質房企,防止風險外溢,政策重點(“三支箭”等)都是為了確保優質房企能穩定下來,這是行業和市場的基本盤。對于其他出險企業,堅持市場化原則,該破產的破產、該重組的重組。至于出險企業的項目保交樓,這是各地的政治任務。這樣,就守住了不發生風險的底線。
提振住房消費需求,預計支持政策將保持連續性、穩定性
在保障民生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住房保障體系建設,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
自去年以來,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在各大官方會議、政策文件中被頻繁提及。各地也通過松綁限購、限貸、限售以及降首付比例、降房貸利率、住房公積金支持、購房補貼等手段,支持我國居民的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動住房消費復蘇。
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單獨提及“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這也充分說明今年的工作重中之重是提振住房消費需求。換句話說,相比“房住不炒”落實、保交樓、解決債務風險問題、預售資金問題、新發展模式推進等,住房消費需求的提振是“No.1工程”?!拔ㄓ邪炎》肯M需求提振了,其他房地產的問題包括頭部房企金融風險的問題等,才能真正得到解決?!?/div>
許小樂認為,當前市場修復態勢尚未穩固,政策仍然要進一步提升市場預期恢復,一方面要保持前期政策的穩定性,確保市場預期平穩修復,另一方面加大對改善性住房消費的支持力度。
此外,根據政府工作報告,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是5%左右。李宇嘉表示,2022年,從供地、開工、投資、住房消費等,房地產全鏈條對經濟增長形成了拖累。2023年,各地經濟增長目標在5%-6%,全國在5%左右。這意味著,房地產至少不能形成拖累。從2023年1-2月的房地產數據來看,同比去年仍舊下行。因此,今年房地產不拖累經濟的任務,還是比較艱巨的。由此,未來促進住房消費、促進開工和銷售、推進保交樓,還是政策端的重要選擇。
而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曾在此前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過。目前,我國有超過3億的新市民,數量龐大,這部分人的住房需求亟須解決。
李宇嘉認為,這部分人群已經進入了城市,但沒有體面的住所,無法在城市“扎根”,也就無法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務。因此,政策重點就是將這部分人群納入住房保障、住房消費,從而激活住房發展的可持續動力,也是擴大內需的關鍵。
再提“城市更新”,過去五年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6.7萬個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及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且放在了“擴大國內需求”章節中,“促進區域優勢互補、各展其長,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激發民間投資活力?!?/div>
城市更新并非新鮮話題,已經是這幾年各地重點推動的重要工程。以北京為例,《北京市城市更新條例》已于3月1日起正式實施,為北京城市更新在現行法律框架內破解現實難題提供了頂層設計。在此之前,包括深圳、上海、廣州在內的一線城市已先行一步,開啟城市更新地方立法實踐。
而在過去五年,根據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我國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6.7萬個,惠及2900多萬家庭。
李宇嘉認為,城市更新主要任務就是對于功能缺失、衰敗的區域進行公共服務設施、市鎮設施補短板,包括老舊小區改造、片區綜合改造、更新水電管氣路、保護和修復歷史文脈等。其中,投資的“先行軍”是政府,借助專項債、政策性金融低息貸款、保障性安居工程、財政貼息等,將公益性設施的短板補上,這樣整個片區的住房供應效率就提升了,片區的人居環境、房屋質量等徹底完善起來,居民改善住房、房屋流通就會活躍起來,圍繞居住和住房的消費就會旺盛起來。在市場下行期,這樣的改造模式能部分替代市場下行,提振居民住房消費。
新京報記者 段文平
編輯 武新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