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會上代表國務院作政府工作報告。他回顧了過去五年的工作,稱過去五年“極不尋常、極不平凡”。同時,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5%左右等主要預期目標。


如何看待本屆政府過去五年的經濟工作?如何理解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的目標?當前中國經濟是否出現了明顯復蘇?未來宏觀政策的重點是什么?


對此,新京報記者采訪了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董志勇。董志勇長期關注我國宏觀經濟發展,并多次參與政策制定相關調研、座談和學術研討等活動。他高度評價本屆政府過去五年的經濟工作,認為中國經濟穩步增長,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


董志勇(右)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解讀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董志勇認為,今年主要預期目標的確定,尤其是經濟增速的目標,兼顧了增長可行性與必要性、經濟安全性穩定性。對于為實現經濟增長目標而采取的舉措,董志勇提出五方面建議,表示要慎重使用短期刺激手段,推動有利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深度改革。


“通過財政貨幣政策的‘雙管齊下’,擴內需、穩增長,挖掘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2023年宏觀經濟有望實現全面向好發展?!倍居抡f。


中國經濟穩步增長,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

 

新京報:你如何評價本屆政府過去五年的經濟成績?

 

董志勇:過去五年,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穩步邁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從總量來看,中國經濟穩步增長,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從2018年到202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92萬億元增長到121萬億元,五年年均增長5.2%,穩居世界第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6.6萬元增長到8.6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49萬億元增長到58萬億元;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穩步提升,居于世界前列;對外貿易持續發展,2020年首超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

 

從效率來看,中國經濟迸發創新活力,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隨著中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推進科技自立自強,R&D(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斷上升,新產業蓬勃發展,新動能作用凸顯,創新能力不斷提高。

 

此外,我們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摘帽,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

 

過去五年,中國經濟歷經考驗、不斷成長。這不僅證明了中國經濟在應對短期突發事件時的強大適應力,也表明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態勢不會改變。

 

新京報:你認為,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內在根源是什么?

 

董志勇:中國經濟長期向好,離不開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離不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優勢,也離不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其獨特的要素優勢,尤其仰賴于政府對于勞動要素和人口紅利的充分運用,我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特點也在以往的經濟建設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但我們也應認識到,當前人口增長的速度逐步放緩,人口紅利幾近消失,老齡化、少子化問題日益凸顯。為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黨中央進行了一系列制度調整,如加快相關領域的政策出臺,及時優化生育政策、降低育兒成本、提高人口質量,促進人力資本紅利的加快釋放。

 

新京報:對于中國經濟的未來,你認為存在哪些機遇和挑戰?

 

董志勇:雖然短期波動難以避免,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在制度優勢和要素優勢的雙重推動下,我國經濟未來發展的韌性十足、潛力巨大。無論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還是激活民營企業發展活力,都是黨中央在經過深思熟慮、統籌研判下做出的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決策,也符合經濟循環的一般規律。

 

在機遇方面,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中國式現代化將邁出堅定步伐,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人口大國的優勢有望為我國經濟提供強有力的內需支持,城鎮化發展仍有一定空間,供給側結構性調整也有望為我國經濟釋放持久動力。

 

在挑戰方面,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過去以投資驅動為代表的粗放型經濟增長難以為繼。這也是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與此同時,由于市場體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問題,創新驅動發展的局面還有待形成,中國企業整體仍缺乏創新活力。

 

此外,就國外形勢而言,西方國家在科技、貿易等領域對中國的“圍追堵截”尚未止息,中國經濟發展仍然面臨著嚴峻的外部挑戰,需要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協力,共同應對和克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無論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中國堅定不移地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的決心和信心從未動搖,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的基本格局也不會改變。

 

經濟增速目標符合經濟發展基本面,有較大可行空間

 

新京報: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GDP目標為增長5%左右。你如何看?

 

董志勇:5%的經濟增速目標不是一個冰冷的數字,其背后是一個個鮮活的主體。無論居民個人還是企業,都是我國經濟增長重要的推動者、奠基石。從國內形勢來看,隨著疫情逐步好轉,穩經濟政策持續落實,居民消費迎來高峰,企業有序復工復產,經濟復蘇的步伐穩中有進,國內消費和投資有望恢復常態。就外部環境而言,地緣政治沖突、逆全球化浪潮等仍然勢頭不減,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也給我國經濟發展構成了不小的挑戰。

 

在此基礎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5%的經濟增速目標,充分反映了黨中央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既是科學務實之舉,也是嚴謹客觀之態。

 

具體來說,我想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這一增長目標。第一,這一經濟增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掌舵中國經濟,在驚濤駭浪的國際經濟波動中堅定自主發展經濟、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戰略定力體現。2022年,盡管面對疫情與外部環境的巨大壓力,我國經濟仍保持了穩健發展的基本態勢。面對巨大困難,成績來之不易。今年5%左右的經濟增速目標,預示著我國經濟將延續去年穩健發展的基本態勢。

 

第二,這一經濟增速目標符合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有較大的可行空間。實際上,如果我們定一個更高的增速目標,從技術上也是完全可以實現的。政府手中還有很豐富的政策手段可以刺激經濟增長。但是,經濟既要有增長,也要保證經濟增長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去年在取得全年3%增速的同時,我國經濟安全問題始終得到了較好保障,這一經濟增速伴隨著物價與就業水平的總體穩定。2022年,我國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0%,而美國、歐盟等主要發達經濟體的物價水平全年處于高位。

 

今年的5%的經濟增速目標,延續了長期以來我國對這些綜合發展目標的并重,兼顧了增長可行性與必要性、經濟安全性穩定性,體現了中央把握經濟發展與增長問題時整體考量的系統性。

 

第三,這一經濟增速目標在逐漸走出疫情影響,是我國走向“后疫情經濟”的基本出發點。過去三年,疫情給我國經濟造成了巨大沖擊。去年我國的經濟增長就具有典型的“疫情經濟特點”。去年一季度同比增長4.8%,二季度增長0.4%,三季度增長3.9%,四季度增長2.9%。二季度與四季度增速相對較慢,因為這兩個季度內,奧密克戎病毒影響最甚。從產業結構看,2012-2019年,我國第三產業增速長期維持在8%左右,顯著高于整體經濟增速,而2020年第三產業增速只有1.95%,2022年僅增長2.3%。服務業是受疫情沖擊最大的產業,這兩年也正是疫情較為嚴重的年份。今年的經濟增速目標為我國經濟恢復新常態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新京報:你認為目前我國生產和消費是否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恢復?

 

董志勇:從春節前后的生產、消費形態來看,目前我國經濟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恢復。各地政府也正在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大力出臺經濟發展政策。

 

我國是一個超大型發展中經濟體,區域性經濟發展協調也至關重要。從目前公開數據看,2023年31個省份提出的增速目標介于4%到9.5%之間,各地根據自身發展階段特點制定的增速目標,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一差異性也正體現出多樣性,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優勢,為實現特定的經濟增長目標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雖然當前經濟仍存在債務等問題,但中央政府仍有較大的政策騰挪空間,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不會被短期的困難所壓倒。

 

慎重使用短期刺激手段,推動有利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深度改革

 

新京報:要想實現2023年全年的經濟增速目標,政府應該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董志勇:要想實現今年5%的經濟增速目標,需要抓住當前宏觀經濟最主要的矛盾,以穩經濟作為各項政策發力的關鍵點,在保增長、保就業、保市場主體三方面下足功夫,多措并舉解決當前有效需求不足這一現實問題。

 

新京報:具體來說,對于今年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你有什么建議嗎?

 

董志勇:我認為,應從五個方面做好今年工作。第一,要盡快為市場主體“松綁”,激發市場活力。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廣大市場主體,是經濟增長的主力軍。疫情期間,為了在特殊時期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身體安全所采取的特殊管制政策,要盡快加以放開,持續加強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和高水平對外開放格局。

 

第二,要進一步結合內需外需,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高質量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這一問題不是我國獨有的,各個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都在不同程度和不同維度上存在這一問題。

 

相比主要發達國家,我國人均GDP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運用比我國發展程度更高的外部市場以提供高質量外需,是補充我國內需的重要途徑。因此,要堅持內需外需互補的系統發展觀念,在持續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擴大高水平外需的同時,發展好內需。

 

另一方面,要推動需求側改革與供給側改革之間協同開展。供給側改革的有效推進,能夠為高水平內需建設提供基本動力;內需建設也為供給側改革提供基礎。不能脫離發展階段和供給面談需求。

 

第三,要處理好外部壓力與波動的國內應對與傳導??梢灶A見的是,當前某些發達國家對我國的針對性施壓是長期性的,給我國經濟自主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外部壓力。我們要沉著應對。更為重要的是,做到不被外部施壓牽著鼻子走,避免低效率的機械性應對,以系統而完整的策略展開應對。

 

第四,要慎重使用短期刺激手段,并處理好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今年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地方政府債務問題與地方政府推動經濟增長的政策之間的平衡與協調。要發展好經濟,地方政府的能動性必不可少,需要以一定的地方財政予以支撐。而目前地方債務問題較為突出,形成了短期矛盾與壓力。短期內,中央適時的統籌調度必不可少,而從長期看,還要繼續推動財稅體制改革,促進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長期健康有效發展。

 

第五,要進一步推動有利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深度改革。從長期來看,更為重要的是樹立起更強、更為長遠的發展信心,理解并權衡好實現各個增速所需的成本與收益。人口問題、央地關系、創新經濟等諸多深層次問題,不是短期現象,而是需要長期予以應對的問題,需要充分認識到其重要性與艱巨性,久久為功,不斷推動改革加以化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決心推動部分重難點改革的推進。

 

今年應重在加強預期管理,提振市場主體信心

 

新京報:剛剛你說到有效需求的問題,你認為國內目前的消費形勢存在哪些問題?

 

董志勇:2021年,我國消費占GDP增量的比重約為65.4%,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消費信心不足、內需疲弱是短期內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短板。而在當前外需不振的大背景下,未來一段時間,以擴大內需為基點的國民經濟循環特征會更加明顯。

 

我國擁有14億人口,居民消費市場廣闊。應在充分考慮居民消費能力、消費意愿以及消費場景等多重因素的前提下,積極挖掘居民消費潛力,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全面落實擴大內需戰略,促進國內居民消費市場的回暖升級。

 

另一方面,需求端的增長離不開供給端的配合,兩者互相影響、互相制約,應進一步暢通供需兩端循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加強重點領域的投資建設,幫助中國經濟朝著更高層次的高質量發展邁進,為提振消費、擴大內需保駕護航。

 

新京報:你如何看待當前市場主體普遍存在的信心不足的現象?

 

董志勇:隨著疫情影響逐漸減小,當前經濟復蘇態勢明顯。預期不振和信心不足,是近年來宏觀經濟運行中較為突出的一個問題。信心不足往往會導致需求轉弱,進而影響宏觀經濟整體運行態勢。

 

2023年政府經濟工作的一個重要切入點便是加強預期管理,提振市場主體信心,刺激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行為,引導市場主體正確認識和把握宏觀經濟基本形勢,避免“一邊倒”地認為經濟受到外部沖擊的影響會走向衰弱。

 

在財政政策方面,應保持政策的積極、有效和連續,避免出臺不利于經濟發展的強刺激政策,但也不應忽視財政資金本身的乘數效應、通過建立健全完善的體制基礎,暢通財政政策的傳導機制,深化財政政策的實施效果,使得財政政策的影響實實在在地惠及人民群眾。

 

在貨幣政策方面,適時適度調整貨幣政策工具,把握精準有力、相機抉擇的政策原則,貫徹落實穩健的貨幣政策,統籌短期和長期政策目標,不搞大水漫灌,兼顧國內國外雙重局勢,把握好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傮w而言,通過財政貨幣政策的“雙管齊下”,擴內需、穩增長,挖掘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2023年宏觀經濟有望實現全面向好發展。


新京報首席記者 吳為

編輯 白爽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