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博物館不僅僅是信息化,我們一直強調的是智慧管理、智慧展覽、智慧服務?!比珖舜蟠?、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近日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透露,中國國家博物館計劃推出智慧展廳,預計在4月份對公眾開放。屆時,大家可以在智慧展廳里看到如何對文物進行數據采集、對文物狀況進行監控,以及文物的多元化呈現。

 

中國國家博物館是由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合并組建而成。很多人常常會問,走進國博看什么?王春法說:“來國博看中國,我們看到的是歷史之中國、發展之中國、奮進之中國、未來之中國?!彼J為,每個人一生中至少要來一次國博,“尤其是青少年學生,在高中畢業之前至少來國博一次,這將對他一生帶來深遠影響?!?/p>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受訪者供圖


■ 談兩會關注

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應加速博物館立法

 

新京報:全國兩會召開,你有哪些關注熱點?會提出哪些建議?能否簡單介紹一下?

 

王春法:我比較關注三個問題,有一些是近些年持續關注的。首先,我們現在有《博物館條例》,但是沒有博物館法。從規模來講,按照去年國家文物局的統計數據,全國登記備案的博物館有6183家,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形態多樣。博物館既有法規在應對考古發掘品配置、博物館之間藏品交流、文物鑒定和市場交易、智慧博物館建設、數字化文化產品生產和綜合性文博人才培養等方面時能力不足,迫切需要通過立法將博物館事業進一步納入法治軌道。特別是對國家博物館的功能定位應進一步明確,國家博物館的職責使命是什么,它的文物從哪里來,服務功能是什么,應該納入法制框架。

 

第二個是博物館的高質量發展。博物館建設不能片面追求數量,還要考慮它運維的規律、質量,充分發揮博物館收藏、研究、展示、傳播的功能,讓博物館實現從數量上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飛躍。

 

第三個是關注文化文物大數據戰略,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向高度重視數字經濟建設;202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數據安全法,將數據安全提升到了國家安全的層面。國內博物館界積極行動,紛紛將傳統業態逐步向線上拓展、向云端延伸。國博也一直在推動智慧國博建設,將文物的數據采集、管理、分析、利用等作為主要工作。在推進文物數字化過程中,博物館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數字文物的標準分級、文物的數字化展示等。

 

■ 談文化“走出去”

國內博物館要形成合力,共同講好中國故事

 

新京報:近年來國博在積極拓展“朋友圈”,提升影響力、國際地位和擴大話語權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你認為,中國的文博機構應如何適應當前的國際環境,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在推動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有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王春法: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我們對外國際交流合作的規模也越來越大。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我們應該想方設法把中國的文化元素輸送出去。文博領域是一個低敏感度、高親和力、高觸達率的行業,總體來說,目前中國文博的對外交流,“引進來”的多,“走出去”的少。對文博機構來講,“走出去”不僅僅是形式上“走出去”,更重要的是要讓更多人理解中國文化要素中承載的文化內涵。我們應當以更開放的心態、更自信的立場,用國際化的表達,與國際博物館同行交流互動,推動更廣泛的交流與合作,講好中國故事,樹立好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結合國家博物館自身工作,我們總結了三個方面的經驗,即廣交朋友、打造品牌、善借東風。近年來,國家博物館構建起了多層次的國際合作伙伴關系。目前已有近兩百家國內外博物館加入了國家博物館牽頭成立的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上海合作組織國際博物館聯盟、金磚國家博物館聯盟、亞洲國家博物館聯合會、中日韓國家博物館館長會議等多個國際合作平臺,各國博物館互通信息、互學互鑒,尋找合作機遇。同時,更加注重打造可持續的國際交流合作品牌集群,用過硬的產品、優質的服務提升品牌美譽度和影響力。我們推出了“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在線接力”“飲食文化展”等活動,形成了一批系統化、專業化的國際傳播品牌資源。圍繞元首外交、建交紀念、文化旅游年等重大外交活動和“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倡議實施的重要節點,舉辦了“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等一系列配套展覽,在闡釋中國道路、傳播中國理念、弘揚中國精神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疫情期間推出的兩期“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在線接力”活動也在國內外受到了廣泛關注。

 

當然,推動文化“走出去”是一項長期工作,目前看來仍存在一些短板:一方面,線上傳播體系待完善。傳播的內容設計以文字和圖片為主,影視資料和互動體驗較少,缺乏對內容的“深加工”;傳播途徑上,對高科技元素和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不夠,數字服務向移動端轉移不夠充分;傳播效能方面,制造海外傳播熱點的能力不夠。另一方面,線下傳播合力不足。國內博物館“走出去”展覽的主要模式是雙邊合作,聯合舉辦出境展覽等多邊合作較少,應著力推動多元合作,促進資源共享,大家一起講好中國故事。此外,市場化、商業化渠道有待擴寬。舉辦國際展覽、長期維護海外服務號等成本不低,很多工作目前都是犧牲短期經濟效益換取長期社會效益,希望社會各界多多關注支持,也希望國家能適當予以政策支持。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受訪者供圖


■ 談智慧博物館建設

數字展示讓文物“活起來”,讓中華文化傳播得更遠

 

新京報:剛才你也談到智慧博物館建設,對于普通觀眾來說,智慧博物館是一種新的參展方式嗎?智慧國博建設有哪些進展?

 

王春法:現在說到智慧博物館,往往和信息化“劃等號”,這是不對的?!爸腔鄄┪镳^”,我們一直強調的是智慧管理、智慧展覽、智慧服務。國家博物館從2018年開始推動智慧國博建設,我們按照5條技術路徑來推進,即透徹感知、泛在互聯、智慧融合、自主學習、迭代提升。

 

比如透徹感知,包括對文物的管理要做到知曉文物的各種狀況,對觀眾要做到實時了解,如觀眾在館內的位置、行為等情況;對館舍要做透徹的感知,了解館里發生的一切;泛在互聯則是感知的數據能夠通過網絡及時地匯總上報,目前我們已經實現了5G全覆蓋,無線網絡覆蓋達到95%以上;智慧融合要求我們更快更好地將多元異構數據匯交起來,深入挖掘其所蘊含的多方面價值。這三方面做好之后,實現自主學習,通過對文物和管理進行深入研究,形成知識體系,再逐步地達到迭代提升。

 

我們一邊做研究,一邊做應用,2022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國內外33家博物館共同舉辦“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在線接力”活動。在其中的“國博專場”,我們通過數字虛擬技術展示、8K拍攝并高清呈現等豐富形式,向觀眾沉浸式闡釋了文字對于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作用。聯手騰訊打造了“手拉手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小程序,設計了與觀眾的互動創新方式,用戶可在小程序在線鑒賞各國博物館的珍藏文物,增強用戶與文物之間的互動,讓文物在我們眼前“活起來”。

 

我們計劃在國博推出一個智慧展廳,初步定在4月份對公眾開放,屆時大家可以在這里看到博物館怎樣對文物進行數據采集、傳輸,對文物的狀況進行監控,并進行多元化的呈現。

 

■ 談文創開發

文創產品縮短了消費者與博物館之間的距離

 

新京報:近年來,國家博物館推出多品類的文創產品,讓文物“活起來”。你如何看待文物的創新開發?

 

王春法:這幾年博物館現代化進程進入了高速發展期,公眾對于博物館文創的要求已經從“有”到“優”,再到“獨一無二”。在這個過程中,國博文創依托豐富的館藏,不斷突破自我,在文物的守護者、當代設計的解讀者、受眾的傾聽者這幾重角色下,通過一款款新品縮短了消費者與國家博物館之間的距離。

 

國家博物館致力打造具有鮮明國博特色的文創產品,以“國博衍藝”為品牌,每年推出文創新品超過200款,以“國博美饌”為品牌推出了數十款文創美食,多款產品曾獲得國內各類文創獎項,海晏河清香囊、海晏河清茶具套裝入選了“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除了館內銷售文創產品外,還獨立經營天貓、京東自營、有贊等線上旗艦店。2023年春節期間,在文旅部指導下,百余款文創產品上線海外購物平臺Go Day,惠及海外受眾。

 

我認為,博物館的文創開發要注重公眾互動體驗。讓公眾,特別是年輕人在使用文創產品的過程中收獲更多知識和體驗。例如以宋代《星空圖》為元素開發的手工拼插木制音樂藏寶盒、可水洗涂鴉古代兵器玩具、古代兵俑榫卯積木、元宵行樂互動解謎書等都成為了年輕觀眾最樂于在社交平臺上分享的文創產品。國博文物收藏卡更是每個到館小朋友的必備“神器”,在收藏卡的指引下探索每一個未知的文物,打卡留念。七端陽粽子禮包、月出東山中秋月餅禮盒、四羊方尊考古巧克力、擊鼓說唱俑語音導覽棒棒糖等文創美食更是讓很多人在品嘗美味的同時,感受到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

 

■ 談“博物館之城”建設

國博有足夠的信心發揮引領、標桿作用

 

新京報:北京市提出打造“博物館之城”,“博物館之城”建設對北京的城市發展有何助力?在“博物館之城”建設中,國博會起到什么作用?

 

王春法:博物館作為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也是城市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留城市文化記憶方面承擔著獨特的功能使命,對賦能城市未來、推動城市更新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我認為博物館對城市發展來說,至少有五方面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即對城市品味的塑造力、對城市發展的引領力、對市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升力、對城市影響的輻射力以及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力。

 

北京市提出建設“博物館之城”,我認為這個理念提得非常好,規劃明確到2035年建設460座博物館,實現每10萬人擁有2座博物館,應該說這是一個比較高的指標。規劃中也明確提出支持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等5家博物館納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計劃”,我對這些都非常贊成。

 

那么,國家博物館在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中會發揮哪些作用?一方面,博物館對城市發展的五方面力量,國博都能夠呈現出來;另一方面,作為行業發展的標桿,國家博物館要建設歷史長廊、文化殿堂、精神家園和人才高地,對首都建設“博物館之城”會起到引領的作用,我們也有足夠的自信來發揮這方面的作用。

 

此外,在“博物館之城”的建設過程中,國家博物館也會支持其他博物館的建設,帶動地區博物館發展,與他們共同策展、開展交流合作等。比如,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逐步推進,三地博物館加強了合作,國家博物館聯合首博、天津博物館、河北博物院共同舉辦“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取得了非常好的反響。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編輯 陳靜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