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中國碳金融高峰論壇在武漢舉辦,本次論壇以“金融賦能‘雙碳’戰略”為主題,來自全國生態環境、金融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碳市場金融制度創新等熱點問題,為中國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貢獻金融智慧。
湖北“雙碳生態圈”持續發展壯大
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張文彤表示,近年來,湖北碳市場發展先行先試、成效顯著,國家級平臺中碳登穩定運行,區域碳市場交易規模保持全國領先;金融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積極開展各類碳金融創新,“雙碳生態圈”持續發展壯大。下一步,湖北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續強化、充分發揮全國碳市場核心資源富集的優勢,努力打造全球碳交易注冊登記中心、全國碳市場中心和全國碳金融中心。期待更多金融機構積極參與湖北“雙碳”工作,在碳市場、碳金融體系建設方面拓寬合作領域,提升合作質效,實現共贏發展。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匡小紅在致辭中指出,近年來,湖北省積極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重大國家戰略,下一步可圍繞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建立相關產業轉型標準,推進行業信息披露,建立健全行業信息溝通和共享機制,完善激勵約束,豐富金融產品體系,加大金融支持相關行業低碳轉型力度,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發揮碳市場推動綠色發展的積極作用
在主旨演講環節,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香港交易所董事總經理兼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詳細分析了如何以金融化為抓手,進一步推動中國碳市場發展。巴曙松指出,與歐盟碳市場相比,全國碳市場的市場化空間非常大,通過推動市場化發展、建立金融化的框架等手段,可以吸引更多的金融資源參與碳市場建設,并能夠更大范圍地形成激勵,形成風險和收益精細化的匹配。
武漢大學氣候變化與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齊紹洲提出,中碳登猶如“聚綠盆”,不僅能推動武漢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優化,更能促進綠色低碳類的項目、技術、人才、資金流向武漢。武漢要抓住環保紅利期,像光谷帶動武漢創新發展一樣,打造武漢的“綠谷”。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指出,碳金融能夠為碳市場提供交易、融資、資產管理等工具,對提升碳市場交易活躍度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總經濟師張昕提出,通過制定合理的碳價,促進碳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武昌將加快全國碳金融集聚區建設
在專題報告環節,武昌區委副書記、區人民政府區長范禮奎就武昌區建設全國碳金融集聚區工作情況作專題報告。他指出,金融是產業發展的血脈,綠色是產業轉型的未來。近兩年,武昌區建設碳金融集聚區取得初步成效,獲批全國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圍繞中碳登打造全國首棟碳金融標桿樓宇,推動建設華中首個碳普惠平臺。未來,武昌區將持續推動碳金融創新,加快全國碳金融集聚區建設,全力服務國家“雙碳”目標。
論壇還設置了兩場圓桌會議。在“金融助力碳市場建設”圓桌會議上,專家一致認為,要高度重視金融機構在推動經濟可持續增長和國家經濟轉型中的引導作用,以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共同實現。
在“提升企業碳資產管理能力”圓桌會議上,專家圍繞提升企業碳資產管理能力展開討論。各位代表提出,要從開展碳排放數據管理、推進碳資產管理價值化、提升低碳技術及數智化水平等幾個方面,著手提升企業碳資產管理水平。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白華兵
編輯 岳彩周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