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9日,以“新形勢、新使命、新貢獻”為主題的第一屆氣候變化科學大會在安徽省合肥市召開。在為期兩天的議程中,會議通過1個主題會議、16個分主題會議的形式深度討論促進氣候變化領域的學科深度融合和發展,探究氣候“深處”的底層邏輯,并探討應對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從而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風險和挑戰。
中國科學院秦大河院士、陳發虎院士、張建云院士,中國工程院張小曳院士,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畢寶貴,合肥市委副書記、市長羅云峰,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蔣兆理,科學出版社總編輯彭斌等出席會議。秦大河院士主持開幕式,畢寶貴副局長、蔣兆理副司長、羅云峰市長、彭斌總編輯為大會致辭。
本屆大會由合肥市人民政府、科學出版社和“未來地球計劃”中國國家委員會主辦,國家氣候中心和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作為科學指導單位。來自政府部門、科研院所等170余家單位關心和從事氣候變化研究的專家和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氣候變化前沿科學問題。
秦大河院士主持開幕式。圖/主辦方供圖
氣候變化提出減緩和適應的雙重挑戰
畢寶貴在致辭中強調,作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科技支撐部門,中國氣象局深度參與IPCC評估進程,從科學角度維護中國和發展中國家利益,為氣候變化內政外交提供了重要支撐,為保障國家氣候安全、支撐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蔣兆理在致辭中強調,氣候變化是當今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性影響,我們必須秉承減緩與適應并重的理念,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
合肥市委副書記、市長羅云峰致辭。圖/主辦方供圖
羅云峰在致辭中強調,合肥是一座快速成長的科創名城、產業名城,也是一座綠色美麗的生態名城、活力之城。近年來,合肥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把好山好水保護好,巢湖平均水質歷史性好轉為Ⅲ類,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0%,創十年來新高,國家低碳城市建設獲評“優良”,榮獲國際濕地城市、中國氣候宜居城市等稱號。
彭斌在致辭中指出,學術會議與學術期刊相輔相成,《氣候變化研究進展(英文版)》已經成為氣候變化研究重要成果的傳播和集聚平臺,氣候變化科學大會是《氣候變化研究進展》期刊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創新,對于促進學術交流、催生研究合作,推動氣候變化研究、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具有重要意義。
科學研究為應對氣候變化奠定基礎
特邀報告由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巢清塵和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院長董文杰共同主持。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小曳、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翟盤茂、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徐華清、美國環保協會高級副總裁Suzi Kerr、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王曉明分別做了題為“氣候變化-碳中和未來研究重點的思考”“全球氣候變暖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強發、頻發的聯系”“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新形勢、新使命”“以建模支持全球規?;瘹夂蚓徑狻薄熬S系人類世的地球系統”特邀報告。
大會議題對標國家需求,從科學問題到適應措施的落地實施,能夠促進氣候變化研究的多學科交叉和深度融合,推動科學研究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科學基礎,為推進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與會嘉賓為氣候領域“優秀青年論文”獲得者頒獎。圖/主辦方供圖
會議設置16個主題分會,涵蓋氣候變化、氣候治理、生態環境、碳中和、碳市場、減污降碳協同減排、氣候風險等多個領域。
作為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和低碳城市試點,合肥市在積極推動氣候變化適應行動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大會將合肥市氣候變化適應的優秀案例作為調研對象,發揮科學研究對氣候變化適應措施落地的科學支撐作用。如十八聯圩地區采取一系列的生態修復、水資源管理和綜合治理措施后,有效提高了當地的防洪減災能力和生態環境質量;陽光產業園零碳工廠以太陽能為主要能源,打造工業領域零碳園區的示范實踐。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白華兵
編輯 岳彩周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