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向以色列發動大規模襲擊開始,以色列與哈馬斯之間爆發的沖突已經持續了15天。
在此過程中,以色列正式向哈馬斯宣戰,持續不斷地轟炸處于沖突重要區域的加沙地帶,哈馬斯發射火箭彈回擊。此后局勢愈演愈烈,以軍于13日要求加沙北部超百萬巴勒斯坦人向南部轉移,引發外界對以軍將很快發動針對加沙地帶地面進攻的猜測。不過,沖突持續至今,以色列在20日也是大致提到以色列作戰計劃包含地面進攻,但并沒有明確提到具體何時發起。
同時,沖突外溢的風險不斷擴大。就中東地區而言,黎以邊界相互炮擊,約旦河西岸暴力事件頻發。在中東地區以外,歐美等國因巴以沖突爆發多輪抗議,美軍駐中東多處基地遭到襲擊。
伴隨沖突日益升級,以色列還從9日起全面圍困加沙地帶,切斷其用水、電力和燃料供應,導致當地居民陷入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經過多方協商談判,首批國際人道主義援助物資終于在21日抵達該地區,但在外界看來,這批物資的影響可謂“杯水車薪”。
以色列公布“三步走”作戰計劃,發動地面行動或較晚啟動
實際上,自以色列軍方要求約110萬巴勒斯坦人遷往加沙地帶南部后,外界就猜測稱,以方會盡快發動地面進攻。
當地時間2023年10月21日,加沙地帶南部拉法遭以色列國防軍襲擊,建筑倒塌廢墟遍地。圖/IC photo
不過,以色列軍方對此表示,以軍正在為下一階段針對加沙地帶的行動做準備,其行動計劃可能與外界預想的不同,可能較晚時候才啟動,持續時間較長,并且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展開。
10月20日,以色列也是大致提到其作戰計劃包括地面進攻,但并沒有明確提到發起的具體時間。
據央視新聞報道,20日,以色列國防部長加蘭特在以色列議會外交和國防委員會會議上發表講話,闡述了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計劃和目標。
加蘭特說,以色列的行動將分為三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通過空襲開展軍事行動,之后進行地面行動,目標是消滅武裝力量,從而擊敗和摧毀哈馬斯;第二階段是通過強度較低的戰斗,消除殘余抵抗力量;第三階段將在加沙地帶建立新的安全環境。
有分析指出,以色列發動地面攻擊的命令還沒下達背后,或許有更深層次的考量,這些考量與人質談判、外界施壓和沖突前景有關。
美媒稱,美國和歐洲國家政府一直在向以色列施壓,要求其推遲在加沙地帶開展地面行動,為爭取釋放被哈馬斯扣押人質的秘密談判爭取時間。此外,全面攻入加沙解救人質和摧毀哈馬斯是極其困難的事。據報道,哈馬斯花了一年多策劃此次突襲,肯定會想到以色列會強力反擊,并為此做好準備。加上此前攻勢的情況并不樂觀,以色列更為謹慎。2009年,以色列曾發動“鑄鉛行動”,但地面行動僅持續了15天。
當前,仍有多名以色列人質被扣押在加沙地帶。雖然當地時間20日晚,哈馬斯下屬武裝派別卡桑旅釋放了兩名被扣押的美國人,但據《以色列時報》當地時間21日報道,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丹尼爾·哈加里表示,本輪巴以沖突發生以來已有210名人質被關押在加沙地帶,軍方已經通知了他們的家屬。
巴以沖突對中東乃至更廣泛地區產生深遠影響
從中東地區到更廣泛地區,巴以沖突新一輪沖突外溢的風險在不斷擴大。
自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多次發生沖突。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10月20日,黎以邊界東部發生激烈交火。黎巴嫩真主黨武裝稱,當天下午襲擊了以方一側的多個軍事目標。以色列軍方則以炮擊回應。另據以色列國防軍稱,以色列當天在以黎邊界地區使用無人機打死了黎巴嫩真主黨的3名武裝人員。在與黎巴嫩真主黨多次交火后,以色列正在撤離以黎邊界謝莫納鎮約2萬名居民。
當地時間2023年10月20日,以色列北部,巴以爆發新一輪大規模沖突后,黎以邊界交火持續。在與黎巴嫩真主黨多次交火后,以色列正在撤離以黎邊界謝莫納鎮的居民。圖/IC photo
同時,約旦河西岸暴力事件激增。據央視新聞報道,自巴以雙方10月7日爆發新一輪大規模沖突以來,已有超過1070名巴勒斯坦人在約旦河西岸被以色列方面扣押。
有分析指出,以色列和西方國家開始擔心,沖突的擴散可能導致出現新戰線。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擔心,黎巴嫩和以色列邊界會成為第二戰場;而以色列媒體則指出,約旦河西岸是潛在的第三戰場。
此外,本周以來,美軍在伊拉克、敘利亞的多個軍事基地遭遇襲擊,多名軍人受輕傷,一名美軍承包商突發心臟病死亡。另外,美軍一艘驅逐艦在紅海攔截了多枚導彈和多架無人機。自新一輪巴以沖突以來,美軍加強了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存在,有聲音認為,美軍向該地區增派軍隊可能增加第三方卷入巴以沖突從而導致沖突升級的風險。
除了軍事層面上的襲擊,哈馬斯與以色列之間的這場沖突,也在歐美多國國內引起激烈的紛爭。據報道,在法國,示威活動數量上升,迫使法國出臺新禁令,禁止在該國舉行支持巴勒斯坦的政治集會。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反猶太主義或仇視穆斯林情緒引發的暴力犯罪有抬頭趨勢。此外,在日本東京,數百名抗議者聚集在以色列大使館附近,抗議以色列轟炸加沙地帶。
加沙地帶仍面臨嚴峻的人道主義困境
加沙地帶正面臨人道主義危機。
截至目前,沖突導致大量人員傷亡。據央視新聞10月21日報道,巴以新一輪沖突已致雙方超過5600人死亡。巴勒斯坦衛生部當地時間10月20日發布消息稱,本輪巴以沖突已造成巴方4218人死亡,其中加沙地帶超過4137人死亡,超過12000人受傷;約旦河西岸81人死亡,超過1400人受傷。以色列衛生部門稱,自沖突爆發以來,截至20日下午4時,以色列共4932人受傷,其中299人仍在醫院接受治療。
另據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當地時間20日發布的報告稱,自本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加沙地帶估計已有超過140萬人流離失所,其中超過54.4萬人正在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在加沙地帶中部和南部的設施中避難,但這些設施正在變得越來越擁擠,而且水、食物和藥品等基本物資嚴重短缺。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已經無力援助或庇護仍在加沙地帶北部的流離失所者。
當地時間2023年10月21日,位于埃及和加沙地帶邊境的拉法口岸開放,第一批載有國際人道主義援助物資的20輛卡車開始通過拉法口岸過境點。圖/IC photo
在加沙地帶的人道主義危機不斷加劇之際,首批國際人道主義援助物資終于抵達該地區。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21日上午10時20分左右,第一批載有國際人道主義援助物資的20輛卡車開始通過拉法口岸過境點,前往加沙地帶。巴勒斯坦紅新月會表示,卡車將在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倉庫卸貨,隨后分發給加沙地區各個醫院。
《以色列時報》和巴勒斯坦《圣城報》等媒體對此評論稱,這是自10月7日巴以新一輪沖突發生以來首次允許救援物資進入該地區。
聯合國緊急救援協調員馬丁·格里菲斯對此次交付表示歡迎,稱這是“與所有相關方進行了數天深入而緊張的談判,以確保在適當條件下盡快恢復對加沙援助的行動”。對此,哈馬斯21日則表示,預期的物資援助“不能改變加沙災難式的醫療狀況”。
拉法口岸過境點是國際社會援助物資從以色列境外直接進入加沙的唯一路線。此前,出于安全原因,這一口岸被暫時關閉,有200多輛共載有約3000噸援助物資的卡車在拉法口岸附近積壓多日。
當地時間10月19日,《以色列時報》援引聯合國官員消息稱,以色列、美國和埃及已成立三邊委員會,以促進和監督人道主義援助通過拉法口岸埃及一側進入加沙地帶。雖然現在首批國際人道主義援助物資獲準進入加沙,但有專家表示,還需要更多援助。
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主任辛迪·麥凱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輛卡車的援助物資不夠。
“加沙地帶的局勢非常嚴峻,不僅沒有食物,也沒有水、電或燃料,種種不足因素疊加不僅是災難性的,還會引發更多的饑餓和疾病?!彼f,“我們必須讓更多卡車進入這一地帶?!?/p>
另有分析人士表示,盡管拉法過境點的開放“意義重大”,因為它可能會促使更多援助物資被送入加沙,但“考慮到巴以新一輪沖突開始之前,加沙每天需要大約100輛卡車的援助物資,不得不說,20輛卡車的援助物資實在是‘海里的一滴水’——杯水車薪?!?/p>
令外界擔憂的是,下次拉法口岸何時開放又成未知數。據央視新聞援引《以色列時報》當地時間21日報道,當天有20輛滿載援助物資的卡車經拉法口岸進入加沙地帶,然而在卡車通過后,過境點再次關閉。
新京報記者 朱月紅
編輯 張磊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