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繪畫創作者蟲蟲的新書《聽孩子的話》中,作為媽媽的蟲蟲如實地記錄下了她的兒子叮當從開始學說話到九歲的語言。與眾多陪伴孩子成長的作家所記述的育兒生活不同的是,蟲蟲在這本書中幾乎沒有增加任何文學性、敘事性語言,只是像植物學家一樣采集了叮當的語言樣本,并且原原本本地呈現出來。


圖片

《聽孩子的話》內頁。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兒童語言中蘊含的詩意。比如在兩歲時,孩子開始對詞語和事物之間的聯系有了概念,同時這種關聯又是具有發散性的。兩歲三個月的叮當說道:“我不甜,吃了甜餅餅,我就甜了?!毕x蟲說,那段時間,一切美的、好的、心愛的,叮當都命名為“甜”。同樣的話語還有“我不甜,媽媽抱我一下,我就甜了”。


而當孩子四歲時,消失和死亡等嚴肅命題會鉆進他們的腦袋瓜。在書中,叮當提問:“媽媽,什么是消失?”從此,母子之間的許多對話都沿著這個問題展開——人會不會消失,花會不會消失,春天會不會消失,超市會不會消失,消失了該怎么辦,消失了還會不會回來……以至于蟲蟲差點認為,“消失”會是一個永不消失的問題。


有趣的是,這份看似碎片化的兒童語言的記錄,卻蘊含著一種真實的力量。這種真實不僅是內容的真實,更是一位創作者母親在真實的育兒生活中,能夠抽離出現實,將兒童表達的價值置于自己的表達欲望之上的真摯心情。而蟲蟲也確實視兒童的語言為天然的藝術:


“很多時候,不是我在解答孩子的疑問,而是他把我帶進思考中。我產生了一種體驗:幼兒可能不是無知,而是全知。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很多四五歲孩子說出的話,幾乎就是直接的哲學、詩歌、真理。在這樣的話語面前,我只能做心悅誠服的聽眾?!?/p>


撰文 | 蟲蟲

 

圖片

《聽孩子的話》,蟲蟲 著,叮當 繪,蒲公英童書館出品,貴州人民出版社,2023年6月。


所有孩子都會說出有趣的話


叮當還在我肚子里的時候,有一天,我和親戚們坐電梯出門。三歲的小侄兒清點人數:“1、2、3、4……齊了”。我姐姐問:“三姨肚子里還有一個呢?”侄兒猶豫了一下說:“那個,還沒熟!”


全電梯的人都笑了。那時我就想,小孩子說話真是太有意思了。也許是受了這個啟發,叮當會說話之后,我就開始把他說的話記錄下來。


這本書,就是我和叮當一歲到九歲之間的對話實錄。一位朋友曾問我,“會有這樣的對話記錄,是因為叮當是特別的、你是特別的,還是所有的孩子都會說出這樣有趣的話來?”


我立刻回答:“所有的孩子都會說出來?!?/p>


事實如此。孩子固然不同,但在最初使用語言時,每個孩子都會有很多精彩的表達。


圖片

《聽孩子的話》內頁。


叮當在三歲多的時候,看著眼前的大哥哥,問道,“他是不是我?”;美國哲學家馬修斯(Gareth B · Matthew)在《與兒童對話》里寫,剛滿三歲的史蒂夫對爸爸說:“如果你是我的話……那樣的話,誰會是爸爸呢?”;朋友的孩子果果也說:“小時候看到鏡子,突然知道了那里面就是‘我’,于是我就仔仔細細地看了看‘我’是什么樣子的?!?/p>


圖片

《與兒童對話》,作者:[美]加雷斯·B·馬修斯,譯者:陳鴻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10月。


顯然,孩子們天生就具有這樣的哲學思維,當他們好奇地發問,往往直擊事物或事件的本質。這種智慧并非只有少數孩子擁有,也不是偶然現象。


大人無法創造出

兒童的語言結構


除了哲學思考,孩子還很有幽默感(盡管他們自己并不知道)。所有人肯定都有過被童言稚語逗得哈哈大笑的經歷,比如我聽到過的兩件趣事——三歲的娃娃拉完??哇哇大哭,因為她只拉了兩條,“沒有我!沒有我!只有爸爸媽媽,不是??的一家!”還有一個爸爸對兩歲孩子說:“如果你學會了用馬桶,就不用穿紙尿褲了?!焙⒆恿⒖套穯?,“那襪子呢,可以脫了嗎?”


這種有點“無厘頭”的反應,說明孩子和成年人對事物的聯系、思考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我們大人再怎么努力,也無法想象和創造出孩子的語言結構來。他們的提問和表述方式,本來就是自然天成的藝術品。


圖片

《聽孩子的話》內頁。


而我們也不需要任何特別的才能,只要一五一十地記錄下孩子的話,就可以保存下這些珍貴的藝術品。我知道許多父母都有記錄孩子成長日記的習慣,想來大家每每翻閱起來,也像我一樣樂不可支吧!


“聽”孩子的話,

也是一種養育


當然了,兒童語言的價值還遠不止有趣和可愛。從養育的角度看,越是重視孩子說出的話,越是能夠找到理解孩子的途徑。


另外,語言表達,也不僅僅是指說的話,繪畫也是一種語言。對孩子來說,畫畫這個表達方式,可能比說話更早,更豐富和徹底。本書中穿插著叮當從小到大的涂鴉,它們不僅是插圖,也是叮當語言發展的另一條線索——說的話和畫的畫,總能穿越時空交錯呼應,相輔相成。


圖片

《聽孩子的話》內頁。


“聽孩子的話”的“聽”字,既是認真地傾聽孩子的聲音,也是尊重地聽從孩子的意見。


因為,孩子說出的話,就是他們的生活狀態和真實訴求——他們如何感知世界,如何表達自己,有怎樣的委屈或者憤怒,以及內心深處的愿望……當然,我們不是每次都能“聽懂”,也不一定每次都能做出恰到好處的正確回應,但只要一直愿意去聽,就像擁有了理解孩子的密碼,這也差不多是養育的密碼了。


邀請大家都來“聽孩子的話”,是我一直想做的事。經過我和編輯一年多的整理,我和叮當九年的時光終于濃縮進了這本書?;腥挥X得,這件事既是完全真實的,又不是為了“寫實”,或者說不僅僅是想記錄一個孩子。


我們更希望,把這本書獻給所有孩子。獻給孩子們自然而然表達自己的每一個瞬間。


作者/叮當 蟲蟲

摘編/王銘博

導語校對/薛京寧